
1938-2025年图像的对抗
1938年,一名在日军轰炸武汉时丧生的男孩的母亲在他身边痛哭。 (转载于八路军武汉办公旧址纪念馆)
2025年9月29日,武汉小学生们挥舞着国旗,欢庆国庆。
1938年汉阳钢厂被日军占领。(转载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纪念馆)
2025年10月22日,原汉阳钢厂厂址的烟囱周围是现代化的高层建筑。
1938年,武汉郊外的战场上,日寇在鄂城(今鄂州)长江沿岸的观音阁上眺望,看着远处航行的日本军舰。 (扫描自1938年日本出版的《世界伊豆穗》)2025年8月1日,鄂州,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沿着开满鲜花的长江岸边。观音阁至今仍保存完好河心有干渠,对岸黄冈市高楼大厦林立。
1938年10月26日,日军经宾阳门(今大东门)侵入武昌城。 (扫描自1938年日本出版的《世界伊豆穗》)
2025年8月30日,夕阳映照在黄鹤楼上,后面的大东门一带人头攒动。
1938年10月,随行记者从武昌江边拍摄了汉口废墟。 (扫描自1938年日本出版的《世界伊豆穗》)
2025年8月22日,武汉一家三口站在武昌江边,眺望灯火通明的中汉口城。
文/摄影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宇欣
今天,武汉再次告诫全国人民勿忘历史、勿忘国耻。今年是武汉拉响防空警报的第21个年头。
1938年10月25日,武汉沦陷。铁头盔o如果日本侵略者破坏了一个平静的家庭。当晚,枪声、惨叫声、燃烧声回响在长江两岸。老照片记录了这座“地狱之城”的火焰、烟雾、焦土和废墟。
八十七年过去了,英雄的武汉早已从废墟中崛起。空袭警报不仅仅是警告。
它还提醒我们,我们脚下的稳定、面前的繁荣,是我们的祖先用流血和牺牲换来的。
从焦土到焦土
1938年的汉口,是一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。炮轰和火焰将河岸化为灰烬,摧毁了街道。那时的武汉,人们的生活被迫停止,这座城市的心跳仿佛被冻结在战火之中。
目前,汉口江岸线正在振兴。摩天大楼鳞次栉比,灯光耀眼,河水倒映着灯光和灯光城市的阿德斯。夜晚,一家三口悠闲地站在武昌江滩上,看着远处汉口的繁华。它的出现似乎超越了时空,与昔日的焦土遥相呼应。
这片江滩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变,更是多代武汉人灵魂的传承。从废墟到繁荣,从苦难到团圆,从焦土到热土。这个地方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,也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。
长江前望
鄂州观音阁是长江上的一座瞭望塔。
1938年,这里是武汉的东大门,炮火轰击,沿江航行的军舰和标志着法西斯不祥入侵的日本国旗。观音附近的川滨成为保卫武汉的外围战场。枪声和硝烟弥漫在空间的每一个角落,充满了压抑的感觉。
如今转眼间,河面面貌焕然一新,岸边绿意盎然,生机盎然。骑着自行车的孩子们从镜头前经过,河风轻轻吹过。曾经的军舰现在被货船所取代。远处可以看到黄冈城市的轮廓,高楼林立、海浪映衬着这座城市的宁静。
观音阁仍然守护着历史和日常生活的流动。他很平静,也很快乐。战争的阴云早已散去,世界和平是如此美好。
见证雄伟的黄鹤楼
当时,武昌宾阳门(今大东门)是武昌城最后决战的地点。日寇侵华后,大街小巷被毁,黄鹤楼被硝烟吞没。
如今,大东门已成为武汉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。黄鹤楼依然矗立,它已经从悲伤的见证变成了城市精神的象征。废墟已经消失城市天际线已成为城市的脊梁,每一条街道、每一盏灯光都见证着武汉的坚韧。
黄鹤楼不仅是江城的历史象征,也是现代武汉的象征。从废墟中崛起,这座城市雄伟而宁静,就像黄鹤楼一样,承载着记忆和希望。当夜幕降临江城,灯光闪烁时,俯视的不再是战火,而是城市的心跳,生命的温度,以及一代代人凝聚的光芒。
八十七年,是这座城市从地狱之火到人间光明的距离。 1987年是这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自信的历程。
如今的武汉,汉口夜市的尖叫声、东湖绿道的车铃声、光谷研究院的嗡嗡声……正在一点一点地融入新时代的整体。
夜幕降临,千万盏灯亮起再次出发,金色的河流在微风中摇曳。那是武汉之光,也是中国之光。